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
2013-02-05
影响2013年世界经济走势因素
(一)欧债危机失控的风险不大,但仍存在不确定性
欧债危机失控的风险不大:一是德法基于推进欧洲一体化的战略考虑,总体上还是努力维持欧元区的统一,并准备承担相应责任;二是欧央行不断采取措施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在维护欧元区金融市场稳定中的作用日益强化;三是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重债国不得不接受包括紧缩财政和结构性改革在内的贷款条件,有望继续获得后续贷款;四是G20已就扩大IMF资金规模、提升对危机国家的放贷能力达成一致,IMF可用于放贷的资金规模有望近8400亿美元。
然而,欧债危机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一是欧元区经济滑向衰退,特别是核心国家德国经济也呈疲软态势,将影响各国财政改善进程,甚至可能影响德国继续为重债国提供援助的意愿;二是欧元区通胀率已连续两年超过2%警戒线,欧央行继续放松货币政策可能会受到一定制约,无限量购买国债计划能否长期实施有待观察;三是欧元区失业问题严重,特别是1/5的青年人失业,可能影响欧洲社会稳定;四是西班牙银行业大量呆坏账导致资本金不足问题日益显现,意大利主权债务规模庞大,欧债危机升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综上所述,虽然欧债危机失控的可能性不大,但仍可能不断发酵,并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制约欧元区乃至全球经济复苏。
(二)美国跌下“财政悬崖”可能性不大,但削减赤字具体方案存在不确定性
一是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若国会两党就削减财政赤字不能如期达成协议,届时自动减赤机制将导致美国经济明年上半年衰退1.3个百分点。二是美联储已连续推出3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方面已竭尽全力,势必继续向国会施加压力,要求两党尽快就减赤达成协议,避免财政悬崖造成经济衰退。三是尽管国会两党在削减赤字具体措施上存在严重分歧,但若不能如期达成协议,跌下财政悬崖导致经济衰退所带来的政治代价沉重,两党仍有可能在最后时刻妥协。
目前,美国大选在即,财政悬崖问题的解决必然要留待大选之后,并且具体减赤方案还会受到大选结果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尚存不确定性。但总体看,美国跌下财政悬崖可能性不大,不会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复苏造成重大冲击。
(三)发达经济体继续放松货币政策,但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今年下半年,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密集出台。欧央行将再融资利率下调降至0.75%的历史低点,随后出台“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宣布将在严格的条件约束下无限量购买欧元区成员国主权债券。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并将维持近零利率承诺的期限由2004年底延长至2015年中,日本央行亦将量化宽松规模扩大10万亿-80万亿日元。此轮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短期内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缓解欧债危机、促使部分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但并不能解决影响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和结构性问题,反而会推升通胀,加大新兴市场国家热钱流入压力和宏观调控难度。从长期看,持续的宽松货币政策会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进一步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增大全球通胀压力。
(四)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可能干扰全球经济复苏
中东地区仍是地缘政治冲突的主要热点地区。一是叙利亚国内武装冲突仍可能持续,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坚持武装干预的做法也加大了和平解决叙利亚问题的难度;二是伊朗核问题谈判进展缓慢,西方发达国家已多次威胁要对伊朗采取军事打击,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增大;三是利比亚、约旦、伊拉克等国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宗教矛盾和社会矛盾,可能出现大规模动荡乃至爆发武装冲突。在发达国家普遍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明显加剧的背景下,中东地区倘若爆发大面积地缘政治冲突甚至军事冲突,将会大幅度推高原油等能源类产品价格,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严重冲击。
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冲突也可能加剧。美国重返亚太使东亚政治经济安全格局更加复杂,日本右翼势力挑起与邻国领土争端威胁到地区的和平稳定。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导致东亚地区局势不稳,有可能影响区域贸易投资往来,冲击东亚生产网络的正常运转,对东亚乃至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美国经济仍将缓慢增长,欧元区经济继续受到债务危机拖累,日本经济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增速可能略有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明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略高于今年的3.3%,较7月预测下调了0.3个百分点。
(一)美国经济将维持缓慢增长态势
美国经济增长面临一些有利因素:一是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有可能带动消费和投资增长,房价上涨通过财富效应提升居民消费,同时通过改善企业赢利预期扩大房地产投资。二是美联储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经济增长和房地产市场复苏,美元贬值也可能刺激出口。三是美国企业盈利状况尚好,银行贷款意愿上升,有利于投资增长。
然而,失业率高企、财政面临紧缩压力、欧元区和新兴市场需求不振等因素依然对美国经济增长形成较强制约。除非美国技术创新发生重大突破,带动新一轮产业投资热潮,否则经济缓慢增长态势很难根本改变。综合判断,2013年美国经济有可能维持2%左右的增长。
(二)欧元区经济继续受债务危机拖累
欧央行实施无限量购债计划,希腊等受援国承诺实施财政紧缩和结构改革计划,欧洲稳定机制(ESM)救援资金规模扩大并实现常态化,有助于增强金融市场信心和降低重债国违约风险,但欧债危机仍将拖累欧元区经济复苏:一是欧债危机仍可能发酵并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干扰实体经济复苏。二是欧洲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状况仍然脆弱,难以为实体经济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三是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重债国实施财政紧缩政策,继续制约经济复苏。
综合判断,受欧债危机拖累,明年欧元区重债国经济仍将继续衰退,德国和法国经济难以摆脱疲弱态势,欧元区经济很可能继续在衰退边缘徘徊。欧央行9月预测欧元区经济明年增速将在-0.4%—1.0%之间。
(三)日本经济增长势头可能减弱
明年日本经济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电力短缺导致进口上升和电价上涨将继续制约经济增长;二是产业对外转移步伐加快,产业空洞化程度加剧;三是美欧宽松货币政策给日元带来升值压力,影响日本出口;四是灾后重建虽仍将释放部分投资需求,但力度逐步减弱;五是钓鱼岛争端有可能严重影响日本对华出口和经济增长。
总体看,明年日本经济增长的内外环境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内需不振和出口受阻将制约日本经济复苏,IMF预计明年日本经济增速将放缓至1.2%。
(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有望略有回升
主要新兴经济体近期陆续推出财政刺激计划,巴西、印度等国央行继续放宽货币政策,其成效将在明年逐步显现,出口形势也有望好转。但总体看,新兴经济体面临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内需疲软,外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二是通胀率自8月以来已明显上升,美欧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将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压力;三是公共债务不断上升,限制财政政策实施空间;四是私人债务膨胀,国际清算银行统计表明,印度、巴西、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的家庭和企业负债规模已达到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严重影响金融稳定。总体判断,明年新兴经济体增速略高于今年,但难以达去年的水平。IMF最新预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2013年经济增长5.6%,略高于今年的5.3%,低于2011年的6.2%。
(五)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仍将分化
从目前情况判断,明年全球原油供求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但原油价格仍将受到金融市场状况、美元汇率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竞相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将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和美元汇率贬值,诱发原油期货市场投机,可能进一步推高原油价格;中东地缘政治局势不稳,可能导致原油价格短期内暴涨暴跌,明年原油价格总体仍将呈高位震荡走势。
明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有望稍高于今年,可能推动铁矿石价格低位小幅反弹,预计明年铁矿石价格将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均价稍高于今年。
农产品价格走势主要受主产地气候因素影响。倘若明年上半年主要农产品产地气候状况良好,产量明显增加,农产品价格可能高位回落;倘若主产地再次出现严重自然灾害导致大幅减产,农产品价格可能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应多举措应对
(一)对我国影响
一是稳定外需难度仍然较大。发达国家经济疲弱、新兴经济体增长乏力,我国出口环境仍较严峻,稳定外需难度较大。各国对国内市场保护力度加强,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增多。同时,国外可能从人民币汇率、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我国施加更大压力,要求我国加大市场开放力度。
二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我国原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严重依赖进口,国际市场价格持续高企将直接推高国内通胀率;虽然我国粮食供给主要立足国内,小麦、玉米等进口量很小,但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也会带动国内粮价上涨,从而影响国内消费物价指数涨幅。
三是短期资本流入可能增加。今年我国资本外流现象比较突出,2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高达412亿美元。美联储QE3和欧央行OMT推出后,部分资金可能流向高收益风险资产,我国持续近一年的短期资本流出可能变为新一轮短期资本流入。目前我国通胀水平较低,货币政策空间较大,热钱流入的影响预计可控,但应高度关注其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的扰动。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对企业出口的扶持力度。切实落实好国务院稳定外贸增长的8条举措,着力从加快出口退税速度、加大贸易融资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等方面支持企业出口;继续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培育自主品牌、自有销售渠道,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着力稳定和拓展新兴市场。完善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位一体应对贸易摩擦机制,维护我国企业正当权益。
二是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控。重点防范热钱流入影响宏观调控,同时继续高度关注资本外流动向,防范资本非法外逃。加快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审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三是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在世界经济增长势头疲弱、外需不振的情况下,既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出口,更要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
作者:毕吉耀
姚淑梅 李大伟 杨长湧 李慰来源中国投资)